张雪峰没打败谁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只是让大家在选专业时更清醒了。
去年凭一己之力把新闻学的录取分数线拉下马,今年文科专业的录取情况更惨淡,连北大都扛不住了。
7 月 14 日广东的提前批征集志愿名单里,北大赫然在列,要补录朝鲜语和阿拉伯语专业。
这已经是北大今年第四次遇冷 —— 江苏、陕西的提前批征集志愿有它,内蒙古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更是直接断档,0 投档。
谁能想到,曾经让无数考生挤破头的北大,如今竟然要靠征集志愿才能招满学生?
说到底,不是北大不香了,而是张雪峰们让大家看清了一个现实:文科冷门专业,哪怕是北大的,也可能 “毕业即失业”。
北大四次遇冷,问题出在 “专业” 两个字
北大今年的遇冷,全是冷门专业惹的祸。
广东征集的朝鲜语、阿拉伯语,江苏、陕西补录的也是小语种,这些专业放在以前,好歹是北大的,总有学生愿意冲。
可现在,高分考生集体不买账。为啥?因为小语种的黄金时代早就过了 —— 翻译软件越来越强,AI 能实时翻译十几国语言,企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,供大于求得厉害。
更惨的是内蒙古的公共管理类专业,直接 0 投档。这个专业听起来高大上,实则就业面窄,本科毕业基本只能考公,可岗位就那么几个,竞争激烈到 “千里挑一”。
有家长说得实在:“孩子考那么高分,去北大读公共管理,四年后还得跟一群人抢一个公务员岗位,图啥?”
这就是张雪峰带火的 “就业为王” 思维:专业不好就业,哪怕是北大的牌子,也别碰。
以前大家觉得 “北大的护理也是北大”,现在清醒了:“北大的小语种,说到底还是小语种,找不到工作照样白搭。”
铁饭碗专业疯抢,679 分放弃浙大去当定向师范生
和北大文科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铁饭碗专业的 “疯狂”。
浙江师范大学的定向师范生,今年在慈溪的最高分 679 分,这个分数能上浙大,可考生宁愿去当乡村老师。
天津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,最高分 680 分,比很多 985 还高。这些学生不是傻,是太懂 “编制” 的含金量了。
就像一个放弃浙大去读定向师范的考生说的:“张雪峰说了,普通家庭的孩子,选专业要看‘能不能吃上饭’。读浙大的冷门专业,四年后还得考公,不如直接拿个编制,安稳。”
这种选择背后,是家长和考生对 “就业安全感” 的极度渴望。
在经济波动、大厂裁员的当下,“编制 = 一辈子安稳” 的想法,让高分考生宁愿放弃名校光环,也要抓住铁饭碗。
这些 “特殊铁饭碗” 却没人报,藏着现实的无奈
不过,不是所有铁饭碗都被疯抢,有些专业哪怕包分配,也得靠征集志愿。
轮机工程、航海技术专业,毕业能去远洋公司,月薪 2 万 +,还包吃包住,可陕西、河南的提前批里,很多学校招不满。
为啥?因为要长期在海上漂,一年回不了几次家,风险还高,家长舍不得孩子遭这罪。
监狱学专业更惨,连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都要征集志愿。
这个专业毕业能当狱警,有编制,可工作环境封闭,每天面对犯人,很多考生打退堂鼓。
就像一个家长说的:“就算有编制,天天待在监狱里,孩子心理能受得了吗?”
这些专业遇冷,不是不好就业,而是 “代价太大”。
张雪峰说过:“选专业要看性价比,钱再多,要是牺牲生活质量,不值。” 普通家庭的孩子,更想要 “能顾家的铁饭碗”,而不是 “拿命换钱的工作”。
张雪峰没打趴北大,是戳破了 “名校滤镜”
有人说 “张雪峰把北大打趴下了”,其实不是。
北大的理工科、医学专业,分数照样高得吓人,只是文科冷门专业没人报了而已。
张雪峰的作用,是让普通家庭看清:名校光环不能当饭吃,专业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以前家长觉得 “能上北大就别管专业”,现在明白:“孩子要是在北大读个小语种,毕业后找工作还不如双非的计算机专业。”
这对考生来说,其实是好事。
比如今年内蒙古的考生,用较低的分数捡漏北大的公共管理类专业,要是将来考公或考研转专业,照样有前途。
毕竟北大的资源、人脉,不是普通学校能比的。
给明年考生的建议:别被 “名校” 绑架,想清楚这 3 点
1.普通家庭优先保专业
如果分数够不上名校的热门专业,不如选双非的硬核专业(比如计算机、电气),就业更稳。
2.分数高可以 “捡漏” 名校冷门专业
要是能以低分进北大、人大这些学校,哪怕专业冷门,也可以靠考研转专业,利用名校资源逆袭。
3.铁饭碗也要看 “性价比”
像定向师范、海关这些专业,既能顾家又稳定,值得冲;但航海、监狱学这类专业,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代价。
说到底,张雪峰没打败谁,只是让大家在选专业时更清醒了。
北大还是那个北大,但在就业为王的时代,哪怕是名校,也得靠实力(好专业)说话。
明年的考生,你们会为了北大的冷门专业,放弃双非的热门专业吗?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